
中国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已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药食同源”之说。西周时期,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红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米等。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内容,药膳方十分丰富。
至宋代,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中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著,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
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药膳专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300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