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医学>正文

三名老中医后继无人,农村中医传承老政策该改改了

时间:2016-06-25 08:54:08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孟庆远
夏庆凯,副主任中医师,享年91岁。夏家四世祖传中医,擅长脉诊,以治疗肝病肝腹水和杂症著称,日均门诊70余人次,草药处方率90%以上,草药副价3元—5.8元,治愈好转率达86%以上,服务范围辐射周围5个县市人群;殡时,万人空巷为他送行,百姓悲痛欲绝。如今“夏家中医”销声匿迹。
靳百谦,中医副主任医师,享年95岁。三世家传中医,擅长脉诊,对痹症有独特治疗方法,发明了治疗骨髓炎“巴臘丸”,日门诊量100人次,省名老中医。
张九耕,中医副主任医师,享年89岁。三世祖传中医,对骨伤风湿有独特疗效,擅长中草药及针灸推拿,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十大中医名医。
近20年间,河南省原阳县这3名老中医先后去世,3名老中医无不拥有数世家传,医术精湛。其在世时,不为名、不图利,赢获百姓口碑无数。但随着他们的离世,令人颇为痛惜的是三位老中医精湛医术无后继之人,祖传名老中医终生积累就此销声匿迹、淡入尘埃。
笔者在该县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35年,曾在政府负责医疗管理,对中医管理也有一些了解,原阳县名老中医失传,原因大概有四:一是上世纪“文革”,老中医家传中医书籍被焚烧或遗失;二是封建家族传承意识强,不对外;三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够重视,有关政策落实不力;四是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先进设施,没有先进科技软件平台支持,“一对一”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这也与政府的部分中医传承政策与基层中医传承实际需要及需求不相符有关:
一、 直系子女并非最佳传承人政府出台政策,中医世家直系子女为第一传承人。以靳家为例,靳家男儿年龄尚小,但按照政策,只有将初中尚未毕业的长子作为传承对象,效果可想而知。
二、 封建思想严重,传承人选受限以夏家为例,夏家长子对中医不感兴趣,次子智残,缺乏合适的后传人选,虽经多次思想工作,夏老中医还是选定解放前夏家医堂中药工之子为传承人,但该传承人年纪偏大(1990年47岁),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后因病早逝。
三、 传承方法不周全,措施不得当,效果不佳
以张家为例,张家长子由政府免费送去卫校学习中医,但由于张老中医擅长“一对一”亲授,与长子学习方法不甚契合,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张家中医基本失传。
但也有与之相反的例子。国医大师娄多峰原在原阳县从医,尤为擅长风湿、类风湿治疗,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省政府“挖掘”至省中医学院工作,并给予充足人力财力,支持其专科建设研究,后建设了“河南省风湿病医院”。其子娄玉钤在父教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传承并发展父业,成为全国的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学者。
可以看出,政府部分中医传承政策不甚符合基层中医传承实际需求,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而影响最佳传承人选,仅考虑传统“一对一”传授,没有考虑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其中,仅重视“嫁接”而轻视成效验收,并且缺乏系统、规范的监管。
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医学,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文明象征。传承基层,民间中医任务重,意义大,基层农村中医传承政策亟待完善,应尽快完善或改善相关制度,保证基层名老中医的顺利传承。
笔者建议,政府应根据基层实际,尽快出台专门的基层名老中医传承政策制度与措施,特别是在人选上,在尊重名老中医意见的同时,鼓励扩大传承人选;为此,政府可考虑选定名老中医直系外传承人选时,给名老中医一定量的科技补偿,让名老中医能积极贡献自己的秘笈,同时结合现代科技,为中医传承搭建传承平台,加快传承步伐;为保证传承效果,建立严格的传承成效监管制度办法,制定具体的检测措施与激励机制,督促传承接受者积极认真学习世传中医,让祖先们的中医秘笈传世不丢,用中医的价廉、安全、有效,为国人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业务咨询

  • QQ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
  • 0512-58223774
  • 手机:
  • 13706220483
  • QQ:
  • 1612170592